融使生活更美好,它可以帮助消费者跨期平滑短期的收入波动,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匹配消费支出的生命周期。类似地,政权也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,必须为天灾、战争、公共工程等临时支出而融资。
2025-11-14考古学经历过数据缺失和碎片化的困扰。但随着精细发掘技术的成熟、数字记录手段的普及,以及一系列科学检测与分析技术的引入,这一困境逐渐消弭,不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:数据洪流的涌现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人工智能逐步成为研究者处理海量数据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2025-11-07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进程中,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、协同性作用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,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时代使命与功能内涵不断深化,构建多维度、多层次的协同路径至关重要。
2025-10-31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,是市场循环的动力来源,但“内卷式”竞争却是竞争过度的表现,本质上是市场秩序混乱导致竞争成本远超竞争收益。近年来,我国一些传统行业以及部分新兴行业,不同程度地出现“内卷式”竞争现象,不仅在微观上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,而且在宏观上造成供需结构失衡,可能形成“企业利...
2025-10-28全民族抗战时期,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通信事业建设,建立健全通信业务管理体系,建设以延安为中心的战时通信网络,努力培训通信技术人员,多方筹措通信装备器材,积极开展通信业务建设,以无线电通信为主,综合运用其他通信手段,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八路军、新四军及各地抗日游击队的统一领导与战略指挥。
2025-10-27《礼记·内则》载:“子生三月,父执子之右手,咳而名之。”人名作为特殊的符号标记,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。商周时期,干支入名盛行,如商王太甲、祖乙、武丁、盘庚等均以天干为名。春秋战国时期,“不”“之”等字入名较为常见,如申不害、吕不韦、介之推、烛之武等。及至秦汉大一统时期,取名用字更为丰富,...
2025-10-231984年,科普作家、科幻小说家叶永烈编选了《中国科学小品选》,其中收录了多篇抗战时期在边区创作的科普小品文。叶永烈认为,这些作品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,还蕴含着浓郁的“边区生活气息”。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,边区政府提出“科学为抗战建国服务”的号召。《解放日报》等边区报刊定期刊登科普文章,其...
2025-10-16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日本选择华北作为全面侵华的突破口,并非偶然,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调查和多方考虑。华北地理位置特殊,矿产资源丰富。可以说,日军掌控华北,就意味着掌握了中国北方的交通和资源命脉,控制了中国战场的战略主动权。
2025-10-13人文社科领域的网络分析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,已经从隐喻发展为模型,被创造性地用于计算批评的建模。网络分析也可与多种统计方法相互印证,构成计算批评的检验环节。在探讨叙事性文本中的人物功能、考察两宋思想家影响力、研究近现代历史书写等方面,网络分析作为推理和论证的手段,推动了传统文史问题向深...
2025-10-10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强调,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涉及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各个方面,涵盖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等不同领域。
2025-10-09
夏商之际中原地区文化格局的重要变化及相关记载显示,新兴的商王朝是以商汤为盟主的军事联盟建立的...
二战史研究在中国经过了一个从相对冷门到比较热门,从学术界研究到大众关注的发展过程。